美高梅娱乐场

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美高梅娱乐场 >> 招生教育 >> 通识教育 >> 正文

《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第三次线上研讨课程纪实

发布日期:2020-06-16    作者:朱家政     来源:     点击:

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是由美高梅娱乐场 开设的一门通识核心课程,由我院哲学系王晶老师负责讲授。临近期末《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这门课程继续遵循校院如无必要不返校”的要求,在美高梅 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线上教学工作,照常推进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讲授计划安排,本课程的三次讨论课614(星期日)在腾讯会议成功举办,本次讨论课的主题为:模糊性与连锁悖论,长安与雁塔两个校区班的各年级、各专业的选课同学全员参加。

讨论课的筹备阶段,王晶教师通过课程qq教学群发布了讨论课的相关通知、流程和要求,并在线做出了说明。本次讨论课依旧沿用上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成果展示、组间讨论的基本形式,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微调。首先,随着课程进程的推进,学习内容的不断充实与深化,本次讨论课的主题选用了更具专业性的模糊性与连锁悖论的问题,故这一次的讨论课同样给了每个小组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在讨论课举行的前一周,王晶老师及助教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讨论稿,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次,基于讨论成果充分展示的要求,并且各小组讨论的话题不再具有过强的对抗性,这一次的展示更倾向于策动同学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尝试对连锁悖论的困境进行解决,故每小组成果展示的时间增加至20分钟,相应的组间讨论环节同时有所缩短,总时长减至20分钟。

经过精心筹备,第三次讨论课614腾讯会议上顺利进行。本次讨论按照计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各小组派代表轮流对数周以来阅读、总结、讨论的成果进行展示。各小组都对各自所感兴趣的连锁悖论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解决悖论。

在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展示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就所选的悖论进行了细致地研究,阅读了不少的文献,其中一些小组还阅读外文文献。两个校区共十个小组的展示,涉及了“忒休斯之船”、颜色悖论、秃头悖论、很少悖论和谷堆悖论等五个古往今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经典悖论。值得指出的是,同学的探索并没有停留于对某一理论知识性的、外在性的掌握和了解,对成果的展示也绝非仅仅在介绍的意义上进行,大家确如讨论主题公布时老师所期待那样,都尝试着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对悖论进行了解决。这也就使得我们采取各专业打乱分组的分组方式充分发挥了作用。

在长安校区第一组的展示中,同学们就尝试了从量子物力学、数学集合论、技术与赛博格、传播学、文学的小说结构、语言学的语言游戏理论和史学的“正名”理论等六个方面对“忒休斯之船”这一悖论进行了分析与解决。雁塔校区第二组的同学们在对颜色悖论的解读中,引入了莱布尼茨的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来进行立论,并且将解决悖论的思路区分为三种:取消或隔离悖论;从技术的角度解决;在哲学上进行解释。再如雁塔校区第五组的同学们,通过对谷堆悖论的深入分析,将悖论的成因归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离、经典逻辑的界限与自然语言的缺陷三点。还有很多其他小组的报告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囿于篇幅原因,不在此详细展开。

在小组间讨论环节,按照讨论课开始前发布的流程,各小组首先依次对除本组外的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进行互评,并指出有待进一步展开讨论的问题。互评结束后,大家开始自由讨论,各小组就刚刚小组展示以及小组互评的内容进行回应,并围绕一些关键为题进行探讨。如在长安校区班的讨论环节中,“忒休斯之船”的悖论中“忒休斯之船”指的究竟是什么就成了一个普遍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在雁塔校区班的讨论中,“分割”与“划分”、“互补分割”与“互偶划分”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除此之外,组间讨论还有很多其他亮点,详情参见本门课程的组间讨论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组间讨论环节,王晶老师都有亲自参与,并适当引导讨论的节奏与方向。

在教师点评答疑环节,王晶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读体会,对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予以中肯的评价,并针对其中由代表性的讨论观点进行了总结。并且,就大家有待深化、存在误区的领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纠正。如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本次讨论所涉及的悖论进行了区分。

经过充分的研讨,同学们充分领会到了悖论在当代学术研究中仍不褪色的理论魅力,以及继续深挖一系列连锁悖论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

本次讨论课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形成了丰富的成果。长安校区和雁塔校区两个班级,提交小组发言PPT共计9份,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报告10份。另外,根据之前所发布的《讨论课说明》,本次讨论各组得分(百分制)=(小组互评分+老师评分+助教评分)/ 6。至此,本学期本门课程的三次讨论课已经全部圆满完成,三次讨论课的平均分即为各小组每位同学讨论课的最终得分。

《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论证》这门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工作,努力提高选课同学的综合素质,以培养选课同学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为目标,为培育能够面向现代社会、具有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奋斗,并在这样的奋斗中,教学相长,不断自我磨练、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