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备受期待的茶叙活动在这春风和煦,日光温暖的美好时光中开启。4月15日晚,美高梅娱乐场
“闻道·茶叙”第一期以“澄明之境——生命体验与诗意人生”为主题,由美高梅
常务副院长袁祖社教授担任嘉宾导师,来自多个专业背景的12位美高梅
学子共同参与。
茶叙伊始,在轻柔典雅的背景音乐中,高洋老师简单介绍了美高梅
打造“闻道·茶叙”活动的初衷,并对袁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师生共赏“茶艺师”杨乐妍同学行云流水的茶艺,品过第一杯香茶后,袁老师用两个问题开启本期话题:在20世纪,什么东西能够代表哲学真正的精神?西方哲学真正的转向是什么?袁老师从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反思谈起。他提到,社会物质财富的飞速积累加速了对人的“异化”,哲学也因此转向对生态、生命以及人的内心的思考。在这个探索中,人们发现了生存状态的另一种可能——诗意人生。
正如荷尔德林在诗中所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袁老师指出,诗意人生在于体验与感知,而感知是建立在生命的体验之上的。生命,是感性表达与理性认识的结合。袁老师结合中国诗词中的类似表达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诗品二十四则·典雅
体验是美的,它是个体审美情愫的表达。通过体验,可以拉长自然生命的长度、拓宽社会生命的宽度、提升精神生命的深度,最终达澄明之境,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袁老师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演绎了自己对从生命的感性表达与理性体悟的体验感知,到进入“澄明之境”的诗意生存;再以林语堂为例,讲述体验之行;最后用宇宙大化之道与人伦生命之理阐明体验之悟。在袁老师的精彩分享后,同学们也纷纷结合自己对本期主题的理解提出一些各自想法与感受。
周可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谈到了关于现代性问题,提出为什么我们现在探讨心灵的安顿,是因为现代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普遍的焦虑,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找寻个体感性充盈的状态。对此,袁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悟:生活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要保持向上向善的纯真的心境,如果以坏的心境去面对生活,那只会变得更糟。保持恬静淡然的心境,学会感悟,不要让无谓的俗常琐事羁绊了你开放的心灵,要敞开接纳,去思考与回忆生活中的美好。
徐嘉宸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大学生活有时会在一些“被安排”的活动中给人以忙碌表象,但带来的不是充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烦躁,似乎各种不可控的现实性因素会带来自己与外界社会的分离,这种割裂感应该如何去克服,是要去适应现状还是应该坚守自己?对此,袁老师回顾自己过往的求学经历,他谈到,我们的生活常态被打乱的根源在于教育制度的设定,现代的大学生是处于“被保护状态”,一定程度上不能够进行完全的自我发展,是被束缚住的,但如何在这样的状态下获得更好的体验则是每个人需要思考的。体验是微妙的、神妙的,体验的获得,是人生“进阶”的开始,是“境界”的领悟和意义自觉开端。正如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中所说,“人只有经过激烈的苦闷的震动,才意识到’自我’,从内心深处体验到’存在’。”
何博名同学提出人的社会性被“异化”,主流思想会遏制人的独立性,那么自我追求与社会责任间的关系该如何权衡和处理?袁老师从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非神即兽”谈起,表示人若离了城邦,离开了没有政治的约束和管辖,将陷入丛林之中;后又讲到文艺复兴后对人的个体化的提倡,人是自由之身,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爱,塑造了一个“我”的存在。故而谁都不能被完全的规定,应该由自己安排生活,把握自由快乐与责任之间平衡的度。
杨乐妍同学谈到如果一个人要始终保持热爱,追求的过程中是会很疲惫的,在这样纠结的状态之下,刻意“表演”而营造出来的仪式感,还算是一种诗意的生活吗?袁老师认为,无论从人类本体中来看,还是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一些特定的阶段,仪式感是特别重要的,关键在于个体的选择,是被迫适应还是畅快地体验诗意与美好。
在同学们积极热情的互动交流后,袁老师表示,我们应该满怀热忱,用生命去感知世界,用心去体验生活,多一份淡然,多一份超然,不要让社会掏空我们的心灵。找回自己,找回内在性,构建自己心灵的场所,丰富、充实自己,真正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本期茶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