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号晚,美高梅娱乐场
沙龙战“疫”学子系列“虚无主义——从无到有的世界”主题沙龙第一期在线上顺利开讲。本期将“你对虚无主义的看法”作为讨论核心,以楚清莹等同学主要介绍,其余同学在讲解结束后自由提问的方式开展,向大家呈现了“虚无主义”的大致面貌。
首先,发起人楚清莹进行了简要的开场白。她简单地介绍了“沙龙”的基本含义,表达了希望本次沙龙顺利进行的心愿。接下来她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眼中的“虚无主义”:
她以一片星空作为开头,询问大家的感受,引出了对于虚无的理解——由于认识到世界的广袤和自己的渺小而产生的对于意义的追寻,又因为追寻不到意义而产生的虚无、幻灭之感,因而对于意义产生怀疑,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意义的”。她以一个调查图表展示出了虚无主义与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一神论的存在主义以及荒诞主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虚无主义否定一切的意义。
紧接着,楚清莹同学推荐了一些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的书籍,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未来简史》《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以及动漫作品,如《宇宙奇趣全集》和《瑞克和莫蒂》,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虚无主义的鲜明特点。
在这之后,楚清莹同学介绍了从古至今人类摆脱虚无的消极情绪的方法:最典型的是利用宗教,利用一个坚定的信仰来摆脱“无意义感”;其次是一种挣扎和反叛——反叛主流,反叛权威和强权,最典型的代表是朋克运动和“迷惘的一代”,在艺术方面又以“达达主义”的反叛最为旗帜鲜明。
最后,她与我们讨论了为什么人会陷入虚无之中:战争、政治、社会运动、物资的充足,这些都有可能让人产生“无法掌控感”和“迷茫感”,从而陷入虚无主义的囫囵中。她补充道,越是基本的概念,他人的思想对你来说就越苍白。所以当我们面对虚无,我们注定孤立无援。
何博名同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带有虚无色彩的两种主义:达达主义和解构主义。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而解构主义是由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而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即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人内心的意识秩序)。
紧接着何博名同学介绍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尼采是宇宙论上的虚无主义(认为宇宙是无目的的,无价值的),但他却在生存论的层面上否定了虚无主义。尼采认为虚无主义的诞生源于对于终极真实、终极目的、终极整体性三大概念的抛弃。尼采指出真理、目的、价值这些错误(ERROR)存在的必要,因为真理确保了物种的生存与延续。所以尼采认为生存论上的虚无主义用价值与意义的不实存来否定价值与意义的必要。权力意志才是必要的,权力意志超越了价值,目的,意义,真理的盲视,只有真正的强者确定的目的,意义,价值才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脱离虚伪的弱者自欺,走向强者的真实。
汤祥同学在接下来的分享中,结合自己的思路讲述了虚无主义及带有虚无色彩的想法产生的原因。他提到世界的意义其实是组织性的,是脆弱的,所以人在生活当中会不断地倾向于沉沦到常人的状态之中,从而拒绝对意义的摄取。因为接触意义其实在某种情况来说意味着一种痛苦,而痛苦作为一种情感的话,会伤害到自身的保存。于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虚无主义中往往包含一种创伤后的痛苦。
接着他分享了自己正在读的《逻辑哲学论》中作者维特根斯坦在论主体那一章中举的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比如说某人在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我的世界》,然后他在这里面写下了他今天看到的所有东西,听到所有东西,包括他正在记录的这样一个活动,但是他会发现无论怎么写都永远写不下这个正在写书的自己,也就说如果某人一旦被记录在这个文本当中的话就会成为被记录的人,他的主动性会丧失掉,于是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一个论断,即主体是世界的界限——整个意义世界的界限。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说主体是世界的界限,并且主体不能够被我们的存在者本身所把握的话,这时存在者想要去把握自身主体的一些欲望,这种企图就会完全破灭掉。这样的话就会自然而然的陷入到一种虚构当中,因为发现意义不可把握,于是虚无主义,又应运而生了。
高明昊同学在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对于虚无主义的批判态度。在之后的阐述中,高明昊同学主要就海德格尔《林中路》中的《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这篇文章谈了谈自己对虚无主义问题的认识。首先,他认为“虚无主义”可能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课题,与这一问题的思考者的个人生存际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我们并不能置身事外地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考量它;其次,按照海德格尔的划分,“虚无主义”其实可以大致区分为彻底的与不彻底的虚无主义,前者是要在既有的秩序之外另辟一块园地来建立意义,而后者则是用一些意义来替补曾经的超越者的空位;再次,虚无主义是一个历史问题,正如海德格尔在文章中将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挂钩的做法一样,虚无主义不是一个晚近的产物,而是植根于西方哲学史甚至人类思想史的一条线索,一股潜流。最后,高明昊同学认为,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判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即我们对虚无主义问题的发问方式可能就有待澄清,以“意义”为中心的讨论必然将“意义”视作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有待去“找”的对象物,这样想往往造成的结果就是“找不着”。同时,“找意义”的模式的封闭性还体现在将真正的崇高者设定为“崇高意义”的承载者,而这事实上意味着一种降格。
最后,高明昊、潘芷茵等同学就自己对于虚无主义的理解进行了自由的讨论。高同学就自己对于虚无主义的批判展开了详细的阐述,而潘同学则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对于虚无主义的理解进行阐述。大家也就例如“虚无和否定的区别”,“虚无主义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留给了大家很多问题和思考。
在同学们自由的思想碰撞中,第一期“虚无主义——从无到有的世界”主题沙龙落下帷幕。让我们期待下期相聚!
供稿:郑佩琦/部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