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梅娱乐场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美高梅娱乐场 >> 新闻资讯 >> 正文

【思想沙龙】纪实|“虚无主义——从无到有的世界”主题沙龙(第三期)

发布日期:2022-02-16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2年2月19日晚,美高梅娱乐场 “虚无主义——从无到有的世界”主题沙龙第三期在腾讯会议顺利展开。本期沙龙以“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对人们的启示”为主题,分为上下两期,在上半期的讨论中,成员们就“虚无主义的实质”展开了重点探讨。

来自心理学院的陈钰涵从自己的专业和影视作品Rick and Morty出发,为大家介绍了她眼中的生命意义和虚无主义。

首先,她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出发,为大家介绍了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通过引导患者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感来治愈他们的疾病。她介绍说,弗兰克尔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在1940年1942年间,他在奥地利一家医院当了两年主任,之后他与妻子儿女非常不幸地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饱受四年的折磨。全家人除了他之外,无一幸免地被纳粹迫害致死。1945年,他只身回到了维也纳,根据当年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和体悟,写出了《意义疗法》这本书。意义疗法不仅使他在困境中守住精神家园,而且也造福于广大有着痛苦经历,无法摆脱人生虚无感的患者。这类患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意义是缺失的,因此他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茫、绝望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对于存在着精神性、存在性问题的神经病,精神病,同样奏效。

主要治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法和非反思法。意义分析法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到其存在的意义;矛盾意向法主要用于有强迫症、恐惧症的来访者,劝解来访者不要与症状斗争并采取一种让症状持续下去的思想来解脱症状。当来访者停止与症状的抗争,转而对情境采取一种幽默的嘲讽态度时,他/她便不再与症状结合在一起,而是从更高的位置以一定的距离来审视自己的症状;而非反思法,则是用来应对过分反思的人群,即有意识地收回集中在某一症状上的注意力,取消自己对于某一行为的强迫性关注,使来访者的预期性焦虑和注意力从行为本身或自我转移到外部事物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它的特点是较少的回顾,尽量不强调恶性循环的形成以及反馈机制并将着眼点放在未来。在倾听和同感基础上,尽可能让来访者认识到当下存在的意义。或将他们引入对未来生活意义的追寻。

 

之后,陈钰涵同学以Rick and Morty中的“Rick”和“Morty”为例,生动地展示了一个虚无主义者对于婚姻、家庭、爱情等人生重大命题以及对于心理咨询、虚无主义的态度。

最后,陈钰涵同学为人们展示了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呈现出的虚无主义色彩以及尼采,叔本华关于虚无主义的经典名言等。

 

来自文学院的简红晓同学从历史的角度带人们追溯虚无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并且详细介绍了尼采有关虚无主义的观点。

首先,简红晓同学介绍了虚无主义的历史进程。她说:“很长一段时间的哲学界都认为虚无主义这个名词是屠格涅夫提出来的,但是经过海德格尔的考证,这个词最早是在雅各比于1799年给费希特的一封信里出现的。在这封信中,虚无主义指的是唯心主义。在黑格尔之后,虚无主义的含义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虚无主义从此表示为对观念论的否定。屠格涅夫在《父与子》当中提出的虚无主义,指的就是对观念论的否定,也就是黑格尔之后的虚无主义所代表的含义。主人公巴扎罗夫被自己的好友兼崇拜者的父辈们称为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的好友把他描述为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不盲从于威信和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它的本质是对于权威的否认以及对于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的一种反叛。主人公的人格色彩带有虚无主义的影子,而这也是屠格涅夫自己对欧洲虚无主义的一个理解。小说当中的巴扎罗夫对于人、诗、艺术、科学、逻辑和当时的政治制度等几乎一切事物的嘲笑就反映了他的反叛精神。屠格涅夫《父与子》的出版加上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者佐拉等人的渲染,使得虚无主义名声大噪,瞬间成为一个热词。这个词在当时用来指那些不相信真理,不在乎社会规则的较为激进的年轻人,但我个人认为以虚无主义来概括这类人有失偏颇。其实在现代社会,人们也仍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将虚无主义者作为一个帽子随意地给别人扣上,但却不加反思这个时代本身就具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人们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好像有很多事情人们都找不到它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是不知道有些事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似乎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人们却把这种倾向具体化到每个人身上,认为某个人是虚无主义者。我认为并不是说一个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或者不知道某些事情存在意义是什么,不知道做某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就将其直接定义为虚无主义者——这极有可能只是某个特定阶段的迷茫感。

 

虚无主义从尼采开始才真正地开始对西方文明做出一些根源性的批判。复旦大学教授邹诗鹏老师的一篇论文里讲到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没有目的,也没有对于目的的回答。尼采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性的形而上学体系巩固了消极的虚无主义,因为亚里士多德构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其实是一种对于超感性世界的推崇,这就容易造成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否认。亚里士多德说过灵魂只有飞升到那个宇宙,它才能够看到真实,而这意味着在现实世界当中人们是很难看到真实的。柏拉图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们只有走出洞穴才能看到真理。即人们现实的经历以及人们看到的世界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世界,这很容易造成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价值的一种否定,继续发展就容易陷入虚无。因此尼采批判亚里士多德。包括古希腊一些哲学家的观点都容易造成人对于现实生命的否定。

尼采也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因为基督教否认现世的价值而讲究来世:要忍受苦难,然后才能取得幸福,否则就会下地狱。这也是一种对于现实价值的否认,所以尼采非常激烈地批判它。并且,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写道,他是在用锤子从事哲学。他对于欧洲传统理性的批判态度是非常激进的,然而这种激进有可能会使他堕入消极虚无主义的深渊中,因此尼采开始区分消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消极的虚无主义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一种衰落,人的精神力量衰败的象征。而积极的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力量增强的标志,就是人们的精神力量强大到使得先前的信仰不再与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匹配,然后人们就会对之前的信仰产生怀疑、否定、反抗,最终重估一切价值。这也是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的一种哲学方法,就是推倒和摧毁之前被列为信仰的事物的价值,然后再重估一切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而消极的虚无主义就是只做到了前一部分,摧毁了先前的信仰的价值,然后陷入否定和怀疑,不再前进,这就是一种消解。消极虚无主义者不会再有更高的追求,也不会寻求不同于先前信仰的更高的信仰与价值,这是尼采所不提倡的。

接着,简红晓同学提到了唐纳德·克罗斯比教授对于虚无主义的划分。唐纳德在《荒诞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与批判》里面将虚无主义划分为五种,即政治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认识论虚无主义、宇宙论虚无主义、生存论虚无主义。

第一种是政治虚无主义。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不需要任何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目标,只追求彻底的对体制的摧毁。这与19世纪俄罗斯的休止运动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二种是道德虚无主义。奉行这种观念的人认为没有恒定的道德,人的道德观是可以随着个人、时代、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道德虚无主义。

第三种是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即人类无法从认识论上了解物自身。像康德所说的人们只能看到和认识世界的表象,而这些表象之下的本质,也就是物自身,人们是不能够真正认识的。

第四种是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它认为宇宙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随机和偶然的,也没有为人类的存在设置有意义的存在世界。

第五种是存在论虚无主义,存在论虚无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无意义的,荒谬的没有目标,很多事物的存在或者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克罗斯比认为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人对任何事物的诘问,虚无主义是怀疑论的必然。启蒙运动之后,理性被提出并发扬光大,而理性恰恰会促使人对这个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产生怀疑。比如说对于宗教和神学的诘问和反抗,其实就是理性推动了怀疑,从而对原本的世界秩序造成破坏和颠覆。

理性虽然使得人们认识到更多更真实的东西或者更本质的东西,但是当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刨根问底之后,就很容易发现自己找不到或者认可不了某件事情的意义,诸多的迷茫无意义感让人们陷入虚无。因此理性应该有自己的限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如果没有继续去探究下去,寻找到对自己而言更真实的意义,那么更加容易陷入那种消极的虚无主义。

最后,简红晓同学总结道,虚无主义其实有自己的创造性和摧毁性,虚无主义者摧毁之前一切的价值和权威,并且在摧毁之后重估万物的价值。

 

第三位分享者是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21级的夏妤茜同学。夏同学从宇宙论虚无主义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了虚无主义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待虚无主义的态度。

 

虚无主义者认为人类不能达到世界的真相,或者认为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理论和评判完全来源于过去的经验。

有人提出过一个缸中之脑的设想——假设你的脑子被一个神经科学家泡在培养液里面,给予充分的营养,并且被连接在一台巨大的计算机上,然后给予大脑特定的刺激,就可以体验到这个科学家想让你体验的经验。这样的经验无比真实,就好像你真的在经历你的生活一样。所以产生一种思考是人类是否活在一种蒙蔽之中。因此虚无主义者认为思想本身没有意义,因为它或许就是一种想象;经验本身没有意义,因为它未必是真实的外部世界;而活着本身就没有意义,因为人终将会死亡,没有人知道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人们又得不到任何人们想要的答案。这就是虚无主义者产生虚无感的理由。

 

这个理由还可以从科技发展、探索宇宙的方面来说:在人类摆脱愚钝、发展科技之前,人类相信自己和自己所创造的价值和意义,活在为自己构造的意义之网中。迈向太空之前,人类对于天际之外的宇宙有过很多的幻想:从中国的嫦娥奔月、女娲造人,到西方的宙斯、上帝、众神的传说……人类坚信自己是世间万物的主体,是宇宙环绕的中心,并且生来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这就是人们的意义所在。然而,当人类登上外太空时,一切事情开始发生改变。1957年10月4日,人类史上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卫星发射升空。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人。自此,人类对宇宙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1969年7月20日,当阿姆斯特朗双脚踏上月球的那一刻,人类成功离开了地球,踏上了另一个星球。这也是人类曾踏足过的最远边界。而在不断探索这些边界的过程中,人类才逐渐发现宇宙的浩大。当漂浮在茫茫宇宙的时候,人类陡然发现那里并没有什么上帝,也不存在诸神创造世界的传说。这个宇宙也不需要人类来拯救,甚至这个宇宙也不需要人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发现客观世界规律是变化无穷的,原来构想的、在地球符合一切的真理都可能在另一空间被推翻,因此知识可能是不存在或者是没有意义的。人类引以为豪的数亿年来发展的智慧结晶相比全宇宙占百分之几呢?答案是:这个比例无限接近于零。根据卡达尔硝夫的说法。人们到现在甚至都没有达到一级文明这样的水平。

人类有多渺小?在宇宙中两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银河系中的一万一千亿颗恒星中,其中一颗才是人们的太阳,更别提整个正在膨胀的宇宙了。人类对可观测的宇宙甚至都一无所知。在时间维度上,随着光锥不断扩大,相比于扩张的宇宙,人们人类所知道的知识反而会慢慢变少。生化病毒危机、环境污染、社会内卷……还有很多问题人们都很难控制。人类想要探寻世界的真相,却没有足够大的信息载体来承载整个宇宙的信息重量。由此人们就根本无法完全掌握人们所处的整个宇宙。

因此人们发现自己的渺小无知,并在质疑已经建立的辉煌城堡是否就是人们幻想的空中楼阁的这样一个过程中,推翻了从前的一切,甚至开始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

但是如果从好的方面来讲,这是一种人类的谦卑。

起初,文艺复兴让人本思想登上自信的舞台,人的力量开始显现出来。但是在此之后,通过人类的观察和自我反省,人们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人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理性和人文又逐渐的达到了某种平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之所以会产生虚无主义(不断的否定、批判、怀疑现实既有的认知),其实也恰恰证明了人类科技正在发展,人类的认知正在提升。如果人们没有在探索中了解到世界的更多真相就不会产生自我怀疑。正是因为人类走出了先前的局限,走出了自我中心的困境,才会产生这种质疑意义的想法。虽然虚无主义带来了某种消极的情绪,却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人类正是在对过去的批判这个过程中获得创新,获得进步。但是从消极方面来讲,虚无主义也带来了心理问题或者生存意义问题。

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要是你找不到活着的价值,迟早还是想死。”因为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是相互联系的。在这样一个怀疑一切、否定意义的过程中,哲学家们开始怀疑幸福的存在,甚至厌恶生命本身。他们想,既然生命没有价值,那为什么要活着?于是主张自杀。就像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生活的厌恶和怀疑——生命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可怜的玩家,意味着什么?没有意义。在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这种影子。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道,死是一种解脱,生是一种恐惧。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不可饶恕》《迷雾》中都透露出这样一种思想,即对于活着的一种怀疑。

虽然活着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死亡之后的事情没有人知道,而对死亡未知的恐惧又让人们惧怕死亡本身。如何去解决这种困境?如何重建已经崩坏的某些信仰?又如何在怀疑一切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希望?正如休谟所说——不知道没有关系,因为人们所能得到的经验就是眼前的生活。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生活是幻觉之前,人们没必要无限的怀疑世界,没必要无限的怀疑存在,没必要无限的否定自身。人们也不能够去判断缸中之脑,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是至少人们可以肯定的是,人们目前所获得的经验就是来源于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人们所认为自己听到的东西。人们可以选择去相信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康德认为理性是理想的;而黑格尔认为,理性就是事物的现实,而事物的本质一定会显现成为事物的现实,现实就是真正符合理性的东西。所以,与其让这种空虚的感受制造大量的焦虑、愤怒和恐怖,不如在这种自我反省的危机中寻找到人类自己的力量。哪怕人们承认生命本身就无意义,但正因为无意义,人类才可以为自己去赋予意义。人们有真正的自由去创造任何可能的未来,所以没有必要太过于贬低自己。

 

最后一位发言的同学是来自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2019级哲学系新文科班的郭容汐。他从虚无主义的定义及现代的虚无主义、批判现代的虚无主义来探究虚无主义背后的原因并描述虚无的表现、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区别以及如何避免虚无感的方法

Part 1 虚无主义:时代的现状

 

首先,虚无主义并非是某种主张,而是人类在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现状。

郭同学说到自己的观点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是虚无主义者,因为人们的理性便是建立联系,理性中的各个行为都带有意义。当人在用理性思考的时候,这一个行动是以我为出发的。之所以说以我为出发,我为什么会去思考?怎么这么思考?这些问题一定是因为它对我有意义。所以说理性本身便会带来意义,也就是反虚无的。由此而推,西方现代的虚无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笛卡尔的“怀疑一切”。但是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在后现代的视角中是有一个被忽略的根基的,那就是怀疑一切。人们为什么要怀疑一切?“怀疑一切”的出发点本身带有意义。而正是因为近代的人对这样一份字体意义的根基的忽略,才会导致人们如今生活在不可生活的大地之上。

“人们认识并行动,皆是因为意义”,其中“行动”很好理解,比如说我要吃饭,比如说我要做什么,这些日常事情都是出于意义的,而认识也是出于意义的,这是哲学中根本的一个概念。当人们看到面前的一棵树时,是因为这棵树对人们有着意义,他才被语言记录下来。因此正如许多哲学家所说——意义是人存在的基本特性,人们存在着便思考着,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建立着意义,不断的让人们周围的世界以我为中心联络起来。所以说人们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意义的世界。

那么人们在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虚无的现状是为什么?以尼采的“上帝已死”为例,“上帝已死”是对时代特征的一个把握。他所说的上帝是指上帝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了位置。人们口中说着上帝,膜拜着上帝,但是上帝却不再对他们的生命有意义,上帝和永生不再是当时的人们力求达到的终点,而成为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在这个概念背后的上帝已经死去了,整个欧洲的大地上笼罩了一片虚无。尼采才会说,上帝已经死了,人们需要重估一切价值。

每个人活在世界上,其实都有着自己的一种象征秩序,或者说更好理解一些事,人们的意义结构。比如说我的意义就是和家人在一起,这就是一种意义结构。但是,在个人的意义结构背后,更普遍的是社会层面的象征秩序。每个人的意义结构之所以存在并运行是因为它是仿照着社会的象征秩序而运作的。而尼采说的“上帝已死”指的就是西方的最基本的社会象征秩序已经瓦解了,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搭建自己的意义结构。

在后现代对于近代欧洲的反思中,人们发现整个西方的象征秩序正在瓦解,而这种瓦解从文艺复兴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社会会陷入虚无主义中?从中国近代史来看,在中国内忧外患,无法应对西方的武力入侵时,国门被迫打开,西方的商品化生产开始瓦解中国的小农自然经济,因此国人的生活模式发生了转变。在这样的一种转变之下,自然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向比中国更强大的西方学习,所以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人们将自己的语言和思维通通朝向西方进行学习和调整,以至于中国社会目前呈现一种西方化的思维结构。科学、民主这些全都是从近代以来开始建立的,这也就导致了人们无法再继续活在近代以前中国传统的一种原生秩序当中。这也是人们如今要同西方人一起去直面虚无并去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

然后,哲学所依靠的是什么?哲学并不是说:我的意义是和家人在一起。哲学所依靠的是一种视差,即“我和家人在一起”的这样一种意义是有破裂的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意义,而这些意义全部都有破裂的可能。哲学家需要看到一种意义与意义之间,世界与世界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世界之所以可能稳定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才能够关照更多人的一种现实的生存,才能在他们世界破裂的时候伸出援手。

 

Part 2 后现代对虚无的根本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与意义的生成

 

罗格斯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它的意思是神的理智。在以前,哲学不论探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意义,最终似乎都有一个朝向。比如说古希腊人,他们认为世界最终是朝向逻各斯的,他们认为世界的意义是朝向于罗格斯或者上帝或者它的各种变体。世界的意义朝向恒定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他认为世界的意义应当是板上钉钉,非常一致的。但是实际上经过后现代的不断发掘,人们发现理智并不是同一个理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即便同样用理智这样一个词去归纳各种各样的理智,但是这些理智的背后实际上是千差万别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帝与上帝这个词背后所指的存在都不一样,它是随着具体的每一个人而改变的,这个“上帝”在他的生命的意义结构中不断变化,所以不能说世界是朝向于理智或者朝向于意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其实掩盖了人们意义结构之间的一种差异,掩盖了一种破裂。

逻各斯中心主义还有另外一个特质——试图回答问题。它认为人们把这个问题回答了之后就能够找到意义,这显然有问题的。比如说有两个著名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电车难题,不论选择去压死五个人,还是去压死一个人,这个做决定者都可以被指责;另外一个例子是叔本华所提到的生命的钟摆,即生命是在无聊与痛苦之间不断地做钟摆运动。如果顺着他的这样的一个逻辑,显然人们是无路可走的。所以说从一开始,人们就应当否定这样的一种问题,有一些问题他确实是无法回答的,但是问题本身也并不是那么的真实。

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思维体系的外部。人的世界其实都是被思维所把握的世界,所以人们认为这个世界非常和谐,非常完满。但其实思维体系它存在着许多的外部,在人们可以把握的这些内容之外,永远有着更多的人们没有把握到的内容。而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把握,会以这样的一种模样把握它,其实也仅仅是偶然——完全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去把握人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各种方式去梳理面对的问题。因此也就意味着人们所面对的问题,人们认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的真实,真正真实的是人们生活的现状。

这里提到了马克思的生产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的意思是它并没有政治经济学那么简单,不是说人们的物质基础上去了,上层建筑才能更好。而是说上层建筑,即人们如何去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随着人们如何生产而变化的。中国古代会用太阳的隐喻,世界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基于太阳,人们生出了五行。这就是随着人们生产基础而来的一种把握世界的结构,而基于这种结构,人们将整个世界都理解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模样。随着生产基础的变动,人们如何认识世界也是永远在变化的。

总之人们在传统的哲学中总会搭建一个世界的体系。人们会说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人们要怎么去追求自己的意义。但是后现代之所以不搭建体系是因为认识到了世界的巨大差异,认识到了这样一种结构之外的那些无法被结构的内容。所以说它就不搭建体系了。它把这样一种搭建体系的权利留给了每一个具体的人。后现代普遍的认识是,人们的人生结构就是意义的深层结构,只要人们在存在着,就会进行意义的生成。

现代科学其实也是在依照结构来理解这个世界。比如说电有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基本单元,但是电阻这个东西其实是用来分析关键的问题的一个工具,它本身并不真的存在。人们之所以会有电流、电压、电阻这样的一个概念,正是因为人们拿水流结构来结构了电流。形容一条河的时候,会有水流还有阻力。所以说人们是依照这样的一种结构去结构的电流。而那些没有被结构的内容,它对于结构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这是结构主义的要点。人们会认为对世界的理解是一种结构,而结构之外的未被结构的东西,它就是虚无,它是不可理解。

哲学的任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批评形而上。形而上是以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指的全部都是概念的运动和静止。所以说形而上指的就是认为某物客观地存在。比如说认为爱情客观地存在,认为上帝客观地存在,认为世界它本身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那个样子是客观的,这就是一种形而上。然后,正是因为形而上,人们才压抑了生命。既然人们的世界是一种意义生成的结构,那么人们是如何虚无的?它一定是因为有一个不合时宜的世界压迫着人,所以说,才导致了人们的生是如此的苍白。

 

Part 3 不合时宜与非人的世界,苍白的生

郭同学在这里举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例子,主人公早上起床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然后体会到了自己身份的一种荒谬,这种荒谬是他无法满足周围人对他的期待。而甚至更荒谬的是,他无法改变自己。所以说,他一定无法满足周围人的那些期待。作为甲虫他感受到的是存在着巨大的荒谬,而最好的解决荒谬的方法就是死去。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点,甲虫怎么可能会荒谬?自然界的哪个甲虫它荒谬?这里真正想要揭示出来的是使甲虫或人荒谬的其实是人所处于的社会关系。人被放在了一个被要求的关系之上却无法满足这些关系的时候,人才会感觉到荒谬。

每个人出生都是要面对一些先于自己出生的条件的。这些条件,尤其是在文字诞生以后,作为一种社会的形态不断地延续。所以说,这个世界它的不合时宜,正是因为人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了。哲学上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被各种哲学家经常都来用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状态”。他们设想在人进入社会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借助自然状态的样子,就可以去批评、分析、认识人们现在的一种文明状态。

如果人们作为一种猿猴自然地生活着会是什么样子?人们会摘野果、打猎等等。人们固然面对着许多的天灾,但是在能吃饱肚子的时候是不会感受到现在这样的一种压力的。而现在,人们理应是拥有更强大的力量了,但是却依然在担惊受怕,依然会苦恼于自己无法满足周围对自己的要求。

结合这种自然状态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对于人们来说是某种程度上不合时宜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不合时宜会延续下来?拉康认为,人们生下来的时候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为了成为普遍意义上的人。他学习周围人说的话语,而周围人说的话语中就已经带着人们的一种欲望了。他需要学习周围人是如何想要某物的,在学习之后,自然人就继承了他人的欲望。然后人们就成为了和前一代一样的带着欲望的人,当然注意这里的这个人和这里的这个欲望,不是唯一的一种样子。这时人其实是不会有真正的自己想要什么东西的。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都是对周围别人希望自己想要什么的一种转化。

比如说社会告诉某个人说要好好工作,这是世界对他的一种欲望。然后这个时候他会直接把这个要求给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欲望,认为我自己要好好工作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人们把他人的一种欲望给内化,而当人们无法应对这样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欲望时,就会认为自己“不是人”了,就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是非常苍白的,非常无意义的。其实就是抑郁症的本质。抑郁症并不是现代医学可以解决的某种问题。就类似于拿一把手枪顶住人的脑袋,忽略这把手枪,而从人的大脑和心脏处去研究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就是抑郁症治疗的本质。人在抑郁症之前是有面对着社会的压力的,而社会的压力被人类化为了自己的一种压力。以至于当自己无法满足这样的一种要求时,每时每刻都是带着愧疚的,这个时候,我们就无法直立起来了。

与之对应的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最核心的特质是“封闭性的我”。在我的意识形态中的时候我会感觉这就是世界本身。这个意识形态它本身是自我满足的,可以无限地去论证它并无限地在这个意识形态的体系之中去思考。而这个时候,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依然会处在意识形态之中,因为意识形态正是作为世界存在的。意识形态就是世界,人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人们所认识到的这个世界,也就是意识形态。

过度追求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也会带来虚无感。后现代为什么会说人们思考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一个世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站在此刻去思考未来和过去的。与其说人们认为自己思考的未来没有到来,不如说到来的那个未来从来就不是人们所思考的那个未来。人们只不过是站在此刻,设想了一个未来和过去。但是当人们真正处在那样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的时候,作用于人们的那样一种现状就像前面讲到的这样一个结构一样,它是无法被完全结构的。所以说这个时候。人们就应该摆脱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一种执着。如果说用三分的方法,就是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法来看的话,人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如果按照后现代方法去认识的话,真实的过去,它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一个总和,而一切的事情在被人们讲出来的时候,一定有所偏重,并且有所忽略,所以说真实的过去也是不可被认识的。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从来都不能彻底成真,并且随着人们不断地走向前一刻,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也在不断地变化,人们总是只存在于此刻,而人们以此刻为基础,在思考的过去和未来。所以说过去和未来都不是真的。

前面讲到了这个世界是不合时宜的,对于人们来说是有着巨大的压力的。为什么我刚才会讲过去和未来?因为过去是对现状的合理化,人们正是在现在回想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认为现在这个样子是合情合理的。而人们之所以会继续延续这样一种不合时宜,正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着未来。

破除虚无感,需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这个世界对于人们来说是不合时宜的,但是人们却只能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人们只有一个世界,只有这一次的生。在加缪所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西西弗斯被惩罚,不断地向坡上推一个巨石。每天早上开始推,到了晚上的时候石头就会落回原地。第二天西西弗斯又要重新开始。这当然不是人们的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本身不是这样一个乏味的过程,人们的生活其实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的过程中所看到的风景。

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看,在人们的生命之上会有一个很宏大的目的。比如说物种进化。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一种过程,它往往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的,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的过程。所以如果换一种想法,既然人们的生活都是推石头的这样一个过程,反倒是在推石头之余人们所看到的风景才是这个目的。人们虽然总是需要一个目的才能够让自己往前走,但是在这样一个目的之外,人们所体验到的每时每刻才是真正的一种生活。目的在人的整个生命时光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恰恰是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大面积地占据着人们的生命时光。我们应当换一种视角,在认识到未来和过去不真实的这样一种情况下,尽力地推石头,尽力地欣赏风景。从这样的一种宏大目的中解脱出来,才能够享受当下。

Part 4 探究现代虚无主义产生的背景:为何非人,为何不合时宜

 


A.知识与科学的意识形态,自大而扁平的回音

阿尔都塞认为科学就是当代的意识形态,是科学让人处在一个不合时宜的世界当中而持续地感觉到虚无。

人们通常对实践的印象是去做某事而改造世界,这其实是一个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但是马克思的实践非常明确还有一点是客体主体化。如果说主体客体化是人们以自己的一种智慧去生产工具,去改造这个世界。客体主体化,就是人们依照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人们来对自我进行认同。在商品经济出现以前,人们对艺术的感受是与生命有关的。摆在古希腊人家中的花瓶,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观赏品,而是他们的一部分。这个花瓶代表了主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也代表着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而现在的艺术品沦为了一种消费品,沦为了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种娱乐。这个就是商品世界对人的异化。当劳动者在实践中所产出的产物并不所属于劳动者的时候,当那些产出的那些产物,就像是客观存在的一样,变成了一个与人们不一样的商品。它与人们毫无关系的时候。这个商品就无法成为客体主体化的一种素材,他不光无法被人们用作客体主体化,它甚至是反人的。   人们面对着世界上一切的东西,这些东西全部都与我不一样,全部都不是我。所以这个时候人只有在不实践,只有在不生产的时候才觉得自由。这就是马克思讲到的商品商品经济对于人实践处境的一种异化。

《启蒙辩证法》里面讲到知识与启蒙的本质。在知识之前,人们的世界是一个魔法的世界。那个世界的特征是人们无法彻底认识某种东西,所以自然地与世间事物保持一种距离。当夜晚听到猫头鹰的叫声的时候,人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叫,所以对他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正是因为与万物有着距离,人们才把这个世界变成了我是我,你是你的这样一个世界,才有了万物的秩序结构。

而知识通过将万物编码使万物成为可以理解的一种生产指标,也使得万物完全沦为了人们思维中的一种存在。比如说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猫,就踹了小猫一脚,然后它很痛苦地叫了一声。这个时候这个人说,叫是因为它的生物结构,在遭遇外界的刺激时它就会叫。这时万事万物是没有比概念更多的尊严的。知识将一切的东西与人的距离都消除,全部纳入了自身。万物全部都可以让我理解,万物都与我同一。即万物都不是万物,而是我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因此,我也不再是我。客体主体化表现为人们会因为在世界中的位置,而对自我进行认知。如果世界就是一串数字,是一种单薄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一种纯生产性的一种世界,那么人肯定会感到虚无。因为这个时候世界是扁平的,而人们是自大的。

所以,科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以人对于神学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对比。信徒对不信教的人的两种态度是:要么因为你不信神而唾骂你,认为你是错的;要么对你不信神抱有理解,并且认为你最终会走向上帝和神学。而相信科学的人对待不相信科学的人的两种态度是:要么因为你不相信科学而认为你是错的,要么因为你不相信科学而对你抱有理解,并且相信存在着一种真正的科学让你信服。神学和科学的这两种态度是完全一样的。他们认为即便我此刻的神学是错的,也会有着一种真正的神学;即便我此刻的科学是错的,也会有一种真正的科学。这正是相同的一种态度。

神学和科学同样都被保留了下来。科学的各种特质,比如说对万物进行编码,让一切都与我消除距离,“我”要去理解万物。这样一种意识形态保留了下来,并且持续的压迫着人们。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科学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用,让人们的世界变得更好。但是科学之所以会这么有用,之所以把万物解释的那么好,正是因为科学是生产编码,它就是为了生产而存在的。当人们处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为了生产而存在的时候,科学当然是利于人们的生产。 但是与此同时,科学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是一种僭越,科学对于其所应当解读的那些事情之外的那些东西,比如说人的尊严的一种解释,完全是一种僭越。

《启蒙辩证法》里面讲到了人们在神话当中的时候,是在命运的漩涡里的。人们无法与命运相抗衡,人们面对世界上一切无法理解的东西,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力。而现在,人们现在虽然理解了万物,但是人们依然是在这样一种神话的漩涡中,因为此时自我压迫自我,自我扭曲自我,人们依然看不清万物,因为万物都不是万物了。人们自以为现在掌握了世界,成为了世界的主人,但是人们依然在命运的漩涡之中。

B.“生产对人的压迫”

在这样的一种漫长的时光中如何确信人是生活着的?在古时候,人们有一种不同的一种生活秩序,他会认为人类活着就是活着。因为古时候的环境比较比较恶劣,人和人只有聚在一起才能够活下来,所以是一种家族式的生活。在那样的世界中,我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我活着,你就是我的爸爸,我就会对你好。它是不言而喻。但是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危机?就是因为现在一种资本的逻辑替代了人与人交往的逻辑。资本的逻辑就是我活着,我就是要生产,我就是要打工,这个就和人们现在一种生产的变化有关,生产变化就是当资本扩散到全球之后,所有人都沦为打工人,人们必须要打工才能获得自己立身之本。所以说,这个时候打工变得对于人们来说最重要了。但是打工恰恰是与与人相处和维持关系矛盾的。因为我要打工,我要更好地打工,我就要去别的地方,我就和你不在一起了。并且这种打工要求我作为个人去打工,我肯定不拖家带口的。当我作为个人打工的时候,我就会与你分离。所以这个时候,它恰恰是否定了人与人的交往的。所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否定,人和人现在不知道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之余维持关系。

第二点讲到的是压迫。这种压迫是以欲望的形式使人们彼此斗争和分离。比如说爸妈要求一个孩子必须要好好打工,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个欲望在他心里。但是他能力不足,做不到父母的要求,这个时候父母就会以爱的名义说他们是爱你的,但是正因为爱你,我才要确保你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以说他们才要去督促你去打工。但是问题在于孩子恰恰就不能打工到一种非常成功的地步,这个时候它就使得人和人彼此分离,它就使得我和你彼此争斗,父母不满足于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父母。父亲和母亲在对自己孩子的这样一种压迫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割裂。

第三点要讲到的维护与不堪的两边。在面对着一种压迫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认可这种秩序,并且努力的服从。按部就班地越好,我才能越成功、越安心。另外一种态度是,我不愿服从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要求,我要躺平。显然处在两边的人是彼此斗争的,但是即使是维护这一边的人,他的内心中也存在着一种恐惧。他们顺从社会时间的理由是害怕不能顺从和维护这种秩序之后,他们就会过得不好,所以其实两边的维护者是出于同样的一种恐惧。

接下来郭同学提到了马克思的历史三阶段论。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附,包含了原始时期、奴隶制时期以及封建时期,指的是人和人要生活在一起,他要有农奴人依附于人才能够好好的生活。第三个阶段是共产阶段。而第二个阶段,即人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就是人通过占有物多少,而感受到的一种独立。因为拥有生产基础而感到自己独立,背后有一个暗含的判断是人其实并不真的独立,而是因为人的所有物独立,因为感觉到周围人的承认而感觉到独立。而这样一种承认正是建立在人和人共同的对于生产基础,生产资料的需要之上,我承认钱的意义,你也承认钱的意义,所以说我拥有了钱,你才会觉得我这个人非常富有。

因为这样一种虚假的独立感,人与人彼此分离,认为不需要彼此也能好好的活着。其实这恰恰是一种谎言。很多富豪在有钱之后变得非常虚无也是这个道理。他实际上是被虚假的独立蒙蔽了。我们也会说成为了财富和权力的奴隶,接下来我会具体描述一下人是如何被金钱和权力所奴役的。人们在贫穷的时候可以去追求财富,在弱小的时候可以去追求权力。但是当财富和权力足够生活的时候,为什么大多数人依然追求财富?这恰恰是把前一个阶段的那种恐惧继承了过来。拥有权力和财富后,人却彻底变成了权力与财富的奴隶。真正不做奴隶的情况是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白权力和财富是并非追求的对象,而是实现自我的一个跳板。这个时候人才能从财产和权力的纷争中解放出来,这就是真正的康米主义。首先生产资料要丰富,在这个基础之上人们意识到不用去追逐财富了。人突然醒悟,自己身边的物资是如此的丰富,已经可以靠着他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了,这个时候真正的康米主义就实现了。

在古时候,人们会说人应当成为什么样子。例如人应该成为君子。但是现在恰恰没有一个对好的“打工人”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描述,没有明确其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要求的模糊性,才导致某个人可以一直被被压迫,而且依然可以被施加以更加严酷、更加不近人情、更加非人性的要求。所以说有些优秀的人更倾向于自杀,因为他们往往面对着更加难以达到的要求。这个标准是具有模糊性、任意性的,所以怎样要求都可以,可能也是“内卷”形成的原因。

人类总是认为,与宇宙相比自己是渺小、没有意义的。但其实自己的愿望固然渺小,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就是一切。例如小行星和人们生活真的有什么关系吗?它只不过是人们共同承认的一种幻想罢了。比起沉溺在这样一种幻想当中,人们更应该看到自己的愿望是什么,人们更应该去看到自己生存的一种可贵。而人们之所以看不到自己生存的可贵,正是因为人们被贬斥为一个无法满足生产要求、一文不值的一个打工人。而人们一文不值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一种生产制度,因为人们产出的一些东西不再和人们统一,人们不再能够进行客体主体化。同样地,现在人的生活经历也在被极大地剥夺。近十年,社会往往认为不结婚不生孩子是女性独立意愿的一种觉醒,确实是有这个因素,但是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于私人生活时间的剥夺,大力宣扬女性独立的原则,实际上掩盖了个人的生活经历被剥夺的事实,

C.象征秩序的崩溃

象征秩序是比较稳固的一种人所生活的意义结构。在古时候是一种神学的象征秩序,中世纪末期,生产开始发生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市民阶级迅速地活跃起来,他们因为不适应集体经济的要求被排挤出来,所以不得不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单个的、分离的;其次,他们从事小型生产,这个时候生产对于他们来说是他们唯一需要注意的东西。他们不再像在大家族里面一样,只要我是主人的奴隶,我就可以保证自己活得下去,而是需要自己担负自己的一种生存。所以说生意做的是否好是对于市民阶级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也因此,当时的人们走出了既有的一种生活逻辑,而把技术这个东西作为人们关切的对象。然后开始否认集体以及集体背后的精神。但是中世纪的基本范畴就是精神。人们认为上帝有上帝的精神,上帝是什么样是因为上帝精神要求他作为这个样子,但是在科学的逻辑里面是反过来的。某物是某物,它不再是因为我的本性,我的精神,我的灵魂要求成为某个样子,而是因为有一个外力推着我变成某个样子。这恰恰就是牛顿力学背后的逻辑。市民阶级那样一种孤立个人的逻辑是和中世纪的逻辑是反着来的,随着人们市民阶级不断的扩大,人们的这种生存处境不断蔓延到更多的人身上,直到现在所有人都是打工人。然后随着原则的变化,原有的世界模型就已经不再适用了。在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还会去信仰上帝,但是在后来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都被我解释的非常全面了,上帝的位置在哪里?所以说这个时候上帝就死了,即上帝不再存在于我的世界中。

然而科学并不能成为新的稳固的象征体系。科学的非人性决定科学所关注的是技术而并不关注人,所以说科学对思想生活,象征秩序的影响就是一种僭越,科学可以去关照技术,可以去关照这个世界的各方面的存在。比如说河流、山川,但是当它把手伸到人的伦理上、人的信仰上、人的身体上时,这个时候人们再拿看物体的这样一个逻辑来看人,显然是僭越了。而科学之所以能够僭越,靠的就是现在强大的技术。人类认可真切又强大的技术可以带给人们美好生活的,才会给科学如此大的权力,但恰恰人们现在过的是一种需要警惕的非人的生活。

科学是通过扩张来掩盖共同体的一种裂隙,然而任何的共同体它都存在一种裂隙,因为它是由一个个的不一样的个体所组成的。现在的科学和生产,以不断扩张的形式来掩盖背后的一种人与人的分裂,人和人的关系越分裂,个人过得越不幸福,人们越是要生产。而生产之后,大家看到生产成果后,越是相信自己的日子是好的,人和人之间的这个关系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才逐渐来到表面和谐而实质割裂的局面。

刚开始,人类会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从植物到动物。但是当到了某一刻,人类发现再怎么去扩张,再怎么扩展自己的认识,世界上的生产依然不会有太大的进步的时候,科学就把手伸到了人身上,认为生产不进步有可能是劳动者的某些地方缺失了,所以只要把人也改造一下,就能继续生产了。这个时候世界实际上就把人变成了物,人们拿操作物的一种逻辑来操作人,把人变成一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好好生产的一个机器。包括周遭对于抑郁症的态度其实是在要求患者去回到一种正常的状态,而正常的状态是什么?恰恰是适于生产的状态,它其实是在不断的压抑人。他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压抑来掩盖共同体的裂隙,这个共同体内那样一部分不和谐的声音,那些苦难就全部由个体承担了。

前面所说的三部分造成了现代的虚无,第一点是因为科学和知识成为意识形态,它使得人们现在的世界扁平了;第二点是生产压迫人使得人们无法有自己的位置,人们无比的渺小而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第三点就是象征秩序的崩溃。人们现在处于以科学作为象征体系的世界中,但是显然科学它不是一个适合的象征秩序,所以人们现在是一个象征体系的缺位。

 

Part 5 虚无的表现

虚无的表现有两点,一点是万物非其所是。比如说在以前,国家、学校、祭祀对于个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人却感受不到他们的意义,即使做这些事情也是无意义地做,这就是万物非其所是,人们失去了联系及意义。

海德格尔对于艺术的定义是:大地与世界的争执。首先大地和世界是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世界是每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因人而异的。大地为什么要与世界争执?是因为世界硬要说大地是世界,所以说大地与世界产生了争执。我们需要破除这种意识形态,一种不断压抑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这需要我们意识到这样一种谎言。

虚无的第二个表现就是人没有自己的位置和意义,感觉自己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感觉自己活着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个时候意义就丧失了。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虚无的两种表现,为什么说虚无很难描述?因为世界和语言本身全都是意义的世界,虚无本身无法被描述,这是一种世界的破裂,一种非世界非语言。

Part 6 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相对主义是问题的表现,是因为背后那样一种强大的一种象征秩序缺失,所以说观点才会相对起来。但它确实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就是作为一种原子式的个人。每个人都看似有一样的权利了,但是实际上人和人的权利比原来还不平等。

现代社会对人的理性能力有一个苛求。在古代的集体社会,普通人不需要有多少理智,只有领袖才需要有理智,个人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就行。但是在当今的社会要求所有人都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要求所有人都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要求所有人都去实现成功,所有人与所有人竞争,然而人的理性能力显然是不平均的。这就意味着两点:第一点是理性已经被污名化了,变成了一个谁都可以说的东西;第二点就是许多人无法满足这种理性,就会像人类社会中的瓢虫一样成为异类。这时候人往往会更加倾向于相对主义,即便我是不对的,依然要说自己是对的,其实背后反映的是这种社会对人理性能力的一种不合理的要求。社会对人的要求其实恰恰是使人非常压抑,非常不合适的。然后这种表面上的平等,表面上的相对其实掩盖的是背后更大的矛盾,社会共有的观念无法支撑他应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平等应当是作为一个方向而存在的,并没有一种真实的平等。人们为了让平等实现,就改变了平等的含义。人实质上平等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这个时候相当于是掩人耳目了,社会就陷入一种更大的不平等之中。然后就是不做选择,也是选择,人们在选择相信相对主义的时候,再去把这种自己判断的权利给悬置的时候,其实恰恰是不做选择的选择。人们其实把自己以后该往何处走这种选择的权利托付给了一个不值得信赖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社会的混乱现状。每个人都应该识破这样的谎言,从自欺欺人的境地中挣脱出来,更加详细地认识到自己的一种处境,搭建象征秩序,才更加能够支撑起来活着的意义。然而搭建象征体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遇到更大的世界的破裂的时候还是这种象征体系还是支撑不起来的。只要抱定宗旨,这个世界不是一种人去迫害另外一种人,而是基于世界的一种生、一种实践的要求,我们才要担起这样一份责任。我们要意识到自己,也要意识到他人思考的一种有限性,然后去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构建,维护甚至破坏,重建这样的象征体系。

Part 7 如何避免虚无主义

第一是生活在他人之间。回到形而上学的角度,形而上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摆脱了一种对话的语境。形而上学自己决定万物是什么,正是因为这个存在,它不需要他人的一种认同,因此避免了虚无。但是首先要意识到我是需要他人的,并且自己的样子都是通过他人的眼睛而被看到的。人们一定是要在他在和他人的一种对话之间,一种人们共同的生活之间才能够去认识到这个世界他是什么样的,能够有一个更加真实的,更加切近的对自己的一种要求。

第二个是实践。我们现在所处的,感觉到压迫的世界,其实并不是一个本真的世界。所以我们要走向一种实践,要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选择,很多原本以为自己不能犯的错误,其实根本就不是个错误。而我们正是要在这样的一种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实现自己的一种意义,并且要鼓励意义的生发。即便这种意义生发之后就会破碎的,但是我们依然要鼓励这样的一种意义的生发,它会不断变得更强大,在这种不断的强大之中,最终属于自己的意义就生成了。

Part 8 在哲学中生长

哲学的任务首先是对存在的发问,探讨存在是什么。前面讲到世界不是大地世界,存在各种各样世界的差异,所以说对存在的探讨其实恰恰是对世界差异的一种探讨。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首先要否认一种不真实的事件,担负起一种责任,人们要认识到人和人之间的一种认识有自己的形成基础,但是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又是有限的,这个时候人们担负起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呢?举人道主义的例子,海德格尔是反人道主义的,因为人道主义所谋求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承认,是我做了这件事,你要承认我,你要喜欢我,这是一种人道主义。而这种承认对方对自己的这样一种喜爱恰恰是有一个终点的,就是人是会死的。当我死了,一切的意义就全都消失了。所以说,这个时候我恰恰是要违反你的意思,我要为你的生存担负起责任,我让你更好的生存,恰恰不能顺你的意。这个时候我要负我思考的责任,这就是担负起责任,人们要对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要在自己的判断之内,让这个世界更好担负责任。

最后,郭同学讲到,对于人们来说,存在着这样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首先人们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并不是去寻找意义就能找到,因为这需要一种象征秩序的恢复,显然如今是一种意义不稳固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人们可以识破时代的谎言,人们可以更好的去做一种自己的谋划,这个时候如何走出这样一种象征秩序破碎的时代?其实有两个方向:因为社会现在正处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这种过渡之间,古代社会就是群体生活,然后现代社会就是原子化生活,无论哪一种走到头了都是一个很好的秩序,人们都不会像这样压迫。所以一种方法是人们要重新恢复某种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进一步促进原子化,使人和人都进一步的分离开,不会因为国家等群体而产生异议,这时任何人就不会彼此压迫了。

在简单的自由讨论之后,本次沙龙就正式拉下帷幕。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相聚!

 

撰稿人郑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