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内容:
1、暑期根据老师的备课情况,搜集课程资料,并做ppt。
2、开题之前向同学们分享课程相关书籍和资料。
3、本周随老师去一个校区上课,建立微信群,课下通过邮箱方式搜集部分同学问题,并在群里或私聊中回答同学们的问题。
4、在与任课老师沟通,并整理邮箱中同学们的问题后,助教确定了讨论课主题。提前两周布置给大家,并推荐给同学们相关的书目,请同学们认真准备。
5、批改同学们的讨论稿,并进行了整理交给了任课老师,请老师在课上对大家的讨论进行简要点评。
6、协助老师处理期末作业事项。
二、助教工作中的问题:
1、微信群中不活跃(除了最后交作业的时候),给大家推荐的论文无法保证每位同学都看。
2、讨论课第二次比第一次主题明确,讨论课效果更好。
3、美高梅
课程与专业课程冲突。
4、课程人数如果过多,在一个助教的情况下,分组讨论任务太重助教一人难以组织开展。是否应该引入一些“讨论课”的博士?
5、同学请假次数有些过多。
三、两次讨论课情况报告:
本学期“马克思哲学的世界”的课程共举行两次讨论课,主题分别是“消除误解——我眼中的马克思”和“如何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两次讨论课皆是全员学生参与,第一次讨论课雷龙乾老师直接参与问答,张佳璇和侯雪薇两位研究生助教随堂参与。第二次讨论课由助教张佳璇随堂参与问答,课下整理后由雷老师总结本次讨论课。
(一)消除误解——我眼中的马克思
相比于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其他哲学家,马克思在中国更为家喻户晓。他似乎已经不仅仅作为思想家存在,还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斗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社会形态的代言人。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马克思的文本,对他的理解出现偏差。不消除对他的成见,就不能认识马克思真正的思想。因此,第一次讨论课的主题确定为“消除误解——我眼中的马克思”,从而了解同学们对于马克思的现有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将纷繁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思考、交流。推荐书目为《马克思传》以及《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本次讨论课大家交流的焦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马克思亲身经历入手,讨论马克思毕生追求
大部分同学之前未阅读过马克思的文本,便从《马克思传》入手,分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以及马克思个人的经历,从而思考马克思毕生的理论志趣和革命情怀。家庭结构、宗教背景、求学经历、婚姻状况、革命道路、往来通信、后辈评价都成为大家讨论的入手点。通过讨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追求,以及“改变世界”的革命情怀,真正被大家所了解。
2.由现有知识体系出发,讨论不同问题的哲学解答
第二部分同学专业与哲学较为接近,如思想政治专业、社会学专业、法学专业等等,虽然与哲学专业理论体系与思维方式不同,但是同学们关注同样的社会问题,因此,同学们对于马克思的认识有着自己的专业特征。大家在一起,以不同视野讨论了共产主义内涵、劳动异化本质、当代社会分层理论等问题,并在雷老师和助教的引导下,学习将各种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从而培养哲学思维。
3.由经典文献出发,讨论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困惑
第三部分同学不仅仅对于马克思感兴趣,还对哲学感兴趣。他们已经阅读了马克思哲学的部分经典文献,如《巴黎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但是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深入思考,会产生一定的理论困惑。这次讨论课也正好是个良好的时机,与老师以及同学们进行交流,“异化”的哲学内涵、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等问题被深入讨论。以便消除困惑,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阅读和哲学思考。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
在经历过两个月的学习后,大部分同学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阅读马克思的哲学文献。虽然同学们理解思考各异,但是“改变世界”概念则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始终,即是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也是马克思哲学毕生追求的目标。以“改变世界”为本次讨论课主题,既能够保持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又能发挥同学们最大的积极性。推荐文本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章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1857-1858手稿》。讨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世界”的哲学内涵。
马克思哲学相较于之前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具有更高的实践韵味。实践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核心、最特质的范畴。同学们通过讨论“知”“行”关系、“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等概念,摆脱了对于“实践”单纯、抽象的理解。“改变世界”的哲学内涵就是“实践”,而“实践”并非传统“行动”概念,它具有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2.为何改变世界。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于现存世界的批判比比皆是。而现实世界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决心“改变世界”的现实动因。同学们对于马克思所批判的现实世界,以不同著作入手进行了探讨。德意志复杂的社会局面、私有制下异化的社会劳动、受到意识形态影响被控制的人的思想、三阶段理论中“物的依赖”的社会现实,都成为同学们理解的理论入手点。
3.改变何种意义上的世界。
既然如今的世界是个异化的、物的依赖的世界,那么改变世界是有其重要意义的。而如何理解“世界”决定了我们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经过讨论,要改变的世界不仅仅是外在的自然界,而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既包括经由人的创造的“人化自然”,即外在的已存在世界,还包括人的内在世界,即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世界。总之,要改变的世界就是“人”,就是人的生存方式。
4.如何改变世界。
如果我们要改变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活动,那么要如何做到呢?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是什么关系呢?在马克思的理解中,环境与人的关系是革命的实践的关系。要改变人的活动方式——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来达成。
5.改变世界的目标。
之前提到马克思的理论追求和革命志趣,不少人会想到——共产主义。而这个抽象的概念在马克思体系中意味着什么,则是讨论课的另一个重要主题。经过讨论,共产主义不再是“完美社会”的代名词,而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达到的是人的完全解放的社会,是人的实践方式告别过去“旧实践”的社会。
6.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经过对马克思“改变世界”哲学的讨论后,各位同学们对于马克思的理解更加立体,马克思的理论现实性更加鲜明。由此,大家又畅所欲言地讨论了如今马哲危机,以及马克思真正需要被继承的理论内核。马克思真正的内核不仅在于激进的批判方式,还包括深刻的批判理论。不能失去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现实历史内涵。
经过两次讨论课,大家在一起讨论了文本,也交流了社会问题。不仅仅消除了对马克思的误解,理解了马克思的哲学内核,更养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了辩证哲学思维、提升了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总的来说,两次讨论课,老师、助教、同学们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