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梅娱乐场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美高梅娱乐场 >> 新闻资讯 >> 正文

《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课程大纲(2024年新版)

发布日期:2024-07-05    作者:     来源:美高梅平台 哲学学院     点击:

《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课程大纲(2024年

课程名称】劳动哲学与时代精神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课程英文名称】(应参考国际国内通用名称)

Philosophy of labor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课程号】(同教务系统)ZXSY49

课程负责人】石碧球

学分数】3学分

所属系列

R人文社科□科学技术£艺术美育

□生命健康 □教师教育

学时数】54学时

教学团队教师

石碧球赵卫国寇东亮 宋宽锋 王辉 于江霞 戴晖

编写日期

2024 年7月4日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阅人


一、课程简介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劳动内容、劳动类型与劳动关系的持续发展变化,关于劳动的哲学研究也一直在不断扩展。尤其在现代社会,公私边界的模糊化、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新型劳动的涌现等无疑对传统的分配制度、伦理关系与价值观念,甚至人类理解自然与自身的方式等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劳动的内涵、地位、价值等的认识与理解。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为中心,融合不同哲学传统与流派的思想智慧,从“真”“善”“美”等不同维度来对“劳动”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哲学考察,以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审视与反思各种劳动现象、问题与理论,促其在变与不变中思索劳动与人、自然的内在关联,并将这些思考应用于自身的实践选择。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门课是由美高梅娱乐场 诸位导师基于自身的研究专长与兴趣,共同为同学们精心准备的哲学盛宴。具体将主要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同时辅之以3期“南山耕读”的劳动实践、2次实地参访和1次研讨课。古罗马哲学家鲁福斯曾呼吁哲学家过一种农夫的生活,我国自古则有“耕读传家”的文化理念,本门课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对“耕读”哲学生活的一种探索与践行。

授课形式:10次讲座授课+2期实地参访+3南山耕读+1讨论课

授课形式

具体内容

讲座教学

讲座教学课程共设置十讲,由石碧球、赵卫国、寇东亮、宋宽锋等知名教授领衔,集合校内优秀师资,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真正把握“劳动“的哲学内涵。

实地参访

触摸非遗文化,体验劳动之美。课程将开展2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劳动实地体验活动,通过实地参访与劳动体验,了解非遗技艺,近距离接触和体味中华传统文化。

南山耕读

“耕”“读”“研”结合,带领学生在自然与土地中汲取力量,躬耕实践、畅叙启思,展示出美高梅娱乐场 劳动育人的特色理念。在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开展3期“南山耕读”活动,一边“耕”,一边“读”,用知识辅助耕作,又从耕作里收获知识,感受自然和大地的力量。

研讨课

结合授课内容,本课程安排一次讨论课。

第一讲 导论

主讲教师:石碧球

内容介绍:劳动是人类维持生命新陈代谢特有的方式。它是人对物质对象的加工改造(自然科学与技术)、群体协作(社会科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人文科学)三重统一的有机系统。全部人类行为及其文化都根源于上述劳动系统,并在与劳动的互动关系中获得价值意义。劳动的人类学本体地位受到人工智能挑战。需要回应的两大问题是:1、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取代人类劳动?2、不劳动的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参考书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127-132页,商务印书馆 1979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209页。

4.尤西林:《自由劳动与中国休闲形态》,《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4。

5.微信公众号文档:尤西林(清华讲座与讨论):生命与时间(上、下)。

第二讲 劳动的观念史

主讲教师:石碧球

内容介绍:劳动观念的变迁折射出时代思想和社会心理的深层变动。本讲拟以马克思劳动学说为中心,聚焦中西劳动观念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中西哲学传统中有着深刻影响的劳动观念进行一种概念史的考察,力图在此基础上科学阐释劳动概念在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维度上的丰富内涵。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年。

第三讲 劳动与技术

主讲教师:赵卫国

内容介绍

劳动与技术,一个看似平常的话题,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劳动,被古代贵族看作羞于从事的活动,被现代人时而看作摧残生命的异化,时而又想象为自由自在的创造。而希腊语中技术和艺术本身就是同一个词,技术往往被视为匠人们手艺,但也有庖丁解牛之类的高手;艺术通常被看作高级的活动,但大多艺人也就是个卖艺的。古代技术简单落后,但可以享受生态大米和环保蔬菜,现代技术让人上天入地,但将人控制在各种系统和指标中。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技术和艺术到底如何统一,本身就错综复杂,而劳动和技术又是什么关系,几乎超出智力之外。本课尝试提出这些问题。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3.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

第四讲劳动与教育

主讲教师:石碧球

内容介绍: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也是关于教育的根本原则,期望通过教劳结合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劳动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对人的身体、技能、智力和品德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劳动教育中,我们认识到劳动教育要义在于通过劳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不等于简单具体劳动技术的学习,要做到与学习融通,坚持教劳结合思想内涵的根本遵循;与生活沟通,深掘“具身性”劳动教育情境;与社会联结,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第五讲 劳动与价值

主讲教师:寇东亮

内容介绍:

一、劳动与财富的“价值形式”:拜物教批判

二、抽象劳动与现代“价值”哲学:抽象统治批判

三、雇佣劳动与劳动力“价值”:自我所有权批判

四、劳动解放与新财富观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载马克思:《资本论》笫一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20年版。

第六讲 劳动与正义

主讲教师:宋宽锋

内容介绍:正义论是政治哲学的主要论域之一,而对劳动的政治哲学思考也不可避免地关涉正义的论题。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展开合作性的劳动,而作为前提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就存在正义与否的问题。与此相关联,劳动的收益和负担在人们之间应该怎么分配?劳动是每个人所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吗?或者劳动是人们不可推卸的一种社会性义务?劳动之所以应该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因为劳动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或者人们获得社会承认的主要方式吗?个体的工作选择是否涉及正义的考量?等等,都是在本讲中我们尝试一起追问和回答的问题。

参考书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考阅读该书的“第十一节 正义的两个原则”。

2.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考阅读该书的“第七章 分配正义”。

第七讲 劳动与家庭

主讲教师:王辉

内容介绍: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关于劳动的传统观点认为,劳动是艰苦的,但它带来自我的解放。从阿伦特的立场来说,讲劳动,就是讲人的社会性。人的最小的社会性就表现为家庭(oikos)。即家庭是最大的私人领域或最小的公共领域。家庭之劳作表现有二:个体生计之维系和物种生命之繁衍。前者为家政(οικονομία),后者为性,合称即为“饮食男女”。这两者保留了最多动物性要素。阿伦特认为,这种劳动属于前政治的阶段。它基于人的动物性而保留了暴力,因而是被动物性所控制的,是不自由、不平等的。但是它是政治生活和公共领域的自由政治实践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福柯的权力理论佐证并深化了阿伦特所说的前政治阶段的特质:家政和性,都无一例外地表现着权力关系,并被其所构成。如果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意义上,劳动获得解放;而在福柯的意义上,劳动恰恰促成了压制与规训的完成。劳动与家庭的关系,恰恰表现为生命与权力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

参考书目:

1. 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 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3. 比尔基埃:《家庭史》(三卷本),三联书店,1998年。

讲 劳动与性别

主讲教师:于江霞

内容介绍:

出于各种文化、制度与环境因素,劳动在很多社会中都有强烈的性别化倾向。这使得女性的各种劳动很难从市场价值的角度被承认、被衡量,进而造成了诸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本讲将尝试追踪以往劳动(哲学)研究中的“性别盲点”,主要从女性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性别分工的根源及其困境,并考察各种“新”型劳动的哲学内涵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政治与社会影响。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12年版,人民出版社,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第35-95页。

2. (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成伯清,淡卫军,王佳鹏译,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第八章“性别、地位与情感”。

3. [日]上野千鹤子著,《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邹韵、薛梅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三章“家务劳动论争”。

讲 劳动与审美

主讲教师:戴晖

内容介绍:

现代人生活在为商品所覆盖的世界,人作为劳动力也是商品。马克思揭露了商品世界的虚伪,为社会生产的自由和人的自由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把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生产劳动,于是改造社会经济基础不仅是实现劳动自由的前提,也是重新获得美的生活规范的必要条件。人在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中曾经具备以美为规范的居住方式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类型,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创造性地阐述了作为精神自我意识教养的劳动和相应的劳动者宗教。

参考书目:

1.(德)贺伯特.博德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讲座》,商务印书馆,第2017版。

2. 尤西林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3. 王杰编:《审美人类学》,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第十讲 劳动与文明

主讲教师:石碧球

内容介绍:

劳动与文明之间是一种双向同构、相互依存的关系,相机互生,互为前提,辩证同构。劳动为文明奠基,文明升华、玉成着劳动。劳动是一切形态的文明的基础,劳动创造、变革、推动并实现着特定人类文明的发生与进步。劳动理念、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方式(生产与分配)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文明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不仅仅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智力成果,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被正确理解了的人类文明,更是深刻、全面地表征着一种与人类进化内在一致的优良的生存秩序、较高的生活品质,以及高远的精神境界。劳动与文明价值观的生成与确立之间因此具有深刻的同构性,脱离劳动谈论文明,缺少了历史与理论的深度,必然陷入抽象。同时,缺少先进文明引领的劳动,难免野蛮。在全面呈现并深度挖掘人类劳动的文明质素,其目的在于建构一种代表了人类未来演进方向的新型的“劳动文明”。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3.马克思:《资本论》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

及所占比例

评价内容及标准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实施方式

评价方式1

20%

实地参访及劳动实践

通过实地参访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

由考勤、撰写调研报告和学子行思等部分组成

评价方式2

40%

课堂教学及小组研讨

通过小组研讨+小班教学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课题汇报会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撰写讨论稿,进行小组研讨

评价方式3

40%

结课论文

通过撰写结课论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术水平。

提交结课论文

、课程学习建议

1. 提前准备:在参加劳动体验和南山耕读活动前,建议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游学地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为实地探索做好准备。

2. 多角度思考:学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包括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来理解和解读所见所闻。

3. 注重体验:在参加文化体验活动时,学生应该积极投入,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4. 团队合作:游学活动通常是团队合作的过程,学生应该与同学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